7月25日,记者从六盘水全市林长制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以来,六盘水市“五绿”并举,推动林长制逐步走深走实,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建设生态绿都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压实责任“管绿”,推深做实林长制
全面建立“四级林长”组织体系。以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风景名胜区为重点区域设立市级林长16名,各市(特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在市级林长责任区域内分别设立区级林长68名、乡级林长917名、村级林长1082名,落实林地分级管理责任面积922万亩。成立各级林长办97个,负责统筹推进各级“林长制”工作。
构建完善“1+N”制度保障体系。制定出台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配套巡林巡查、日常监督、联席会议、信息报送等制度,构建党政同责、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权责明晰、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措施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2024年以来,全市发布总林长令3个,四级林长开展林草湿检查、督导、巡查8848人次,帮助解决涉林问题50余条。
探索建立“多长”协作机制。积极探索实施“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林长+法院长”等协作治林新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工作会商、联动巡查、联合办案等工作机制,形成以“林长”为总抓手,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和检察监督同向发力的保护森林资源共建共治工作格局。2024年以来,公安、检察院共协同办受理涉林公益诉讼案件线索13件,立案起诉3件。
扩面提质“增绿”,厚植生态发展优势
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发挥省级总林长引领作用,动员全民植树造林,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利用退耕还林、国家储备林、低产低效林改造、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积极拓展国土绿化空间,高质量开展造林绿化。2024年以来,完成营造林11.21万亩,37万余人次参与义务植树,种植各类树木265余万株。
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2022年11月,六盘水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持续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聚焦国家森林城市5大体系36项指标,将绿色网络建设和各项指标体系建设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重点,持续推进森林乡镇、森林村寨、森林人家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3个,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4个,省级森林城市3个,森林乡镇29个,森林村寨92个,森林人家890个,景观优美森林村寨8个,森林康养人家60个,自然教育基地20个。
筑牢屏障“护绿”,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强化网格化管理。将全市10922名生态护林员管护区域划分森林资源网格,将全市922万亩林地划分为10922个管护网格。建立林长、执法人员、护林员、林业技术员、森林防灭火应急队员的“一长四员”分区负责的网格化管护体系,在各级林长主要区域设立林长制公示牌,以图、文、表形式清晰标注各级林长姓名、职务、职责、责任区域、资源情况等基本信息,区级林长办对公示牌进行统筹管理、维护,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林长制公示牌564块,林长制主题公园3个。在“一长四员”的共同努力协作下,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零,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零,持续保持了六盘水市松材线虫病0疫区的成果。
加强智能化巡护。加快林业数字化转型,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建设智慧林业体系。天上采用无人机巡逻,地上由生态护林员巡查,网上利用森林督查系统及森林防火网络实时观测,实现“天上看、地上巡、网上管”的立体巡护新模式。目前,全市共计建成1套森林防火综合管理平台、1个市级指挥中心、2个区级指挥中心、20个林火远程监控视频前端点及20条数据专线、视频监控。
严格常态化执法。常态化开展全市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打击整治暨“清风行动”、“森林督查”等执法专项行动,运用挂牌督办、媒体曝光、警示约谈等方式,严厉打击乱征滥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2024年以来,共完成森林督查疑似图斑线索核实4605个,草原疑似图斑线索核实235个,查处各类涉林涉草案件5起,查办野生动植物案件48起。全市违法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大幅度下降。2022年148起,2023年73起,发生率下降50.67%。陆生野生动物种类增多,市内首次发现黑颈鹤、黑眉长尾山雀等珍稀动物。
生态惠民“用绿”,提升森林综合效益
打造特色经济林产业。围绕刺梨产业“千斤园”建设为目标,促进现有刺梨产业提质增效,2024年实施刺梨产业提质增效8万亩(其中六枝特区1.5万亩、盘州市4.5万亩、水城区2万亩),开展刺梨种植培训39次、参训人员2786人。预计刺梨鲜果产量8万吨,与上年度基本持平。持续加大推广“贵州刺梨”公共品牌力度,推进“三品一标”和“森林生态产品”等产品认证。现已创建刺梨产品65款、商标732个,新增两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认定,2024年6月,中志浩刺梨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刺力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认定为2024年第一批贵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因地制宜,探索林地流转、入股、租赁等“三变+林下经济”发展新机制,采取“林场+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林菜、林菌、林药、林禽、林蜂、林草”等产业,推进林下经济向规模化、规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带动农户增加收益。2024年以来,全市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124.9万亩,实现产值23.84亿元。
推进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利用立体气候明显、森林类型多样、森林景观独特、负氧离子丰富等优势,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建设集风景观光、生态旅游、踏青休憩、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的林长制主题公园,发展康复疗养、健康养老、中医药医疗保健养生等森林康养产业,打造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线路、新兴森林生态旅游地品牌。目前,六盘水市共有森林康养基地6家,建成康养林3.1万亩,建成森林康养步道86.8公里。2024年以来共接待游客179万人次,基地综合收入达9115万元。
改革创新“活绿”,探索生态建设新模式
深化国有林场机制改革。在国有林场全额拨款方式基础上,推行“一场两制”管理制度,将林场所有森林转为生态林,把林场作为林木种苗繁育基地,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项目,促进林场绿色发展。目前,六盘水市共有4个国有林场,发展林木种苗400余万株,建成生态旅游项目13个。
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深化林长制改革,在现有林业产业经营主体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林业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经营主体和林产品生产基地,推进集体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生产,促进经营主体多样化发展,实现林业增效、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发展林下经济和刺梨产业经营主体80余家,具备供产销全链条经营主体7家。
探索林业碳汇方法路径。采取省、市、县上下联动的方式探索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以地质灾害隐患点可绿化土地及矿山废弃土地等实施生态修复作为林业碳汇工作的突破口,引导企业流转土地开展碳汇林建设,加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探索“林业碳票”制度,开展林业碳基金、碳保险等金融服务,推进林业碳票交易。目前,全市森林碳储量约1000余万吨,玉舍国有林场成功获取首批贵州省林业碳票。
下一步,六盘水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抓手,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一如既往抓绿化、持之以恒抓保护,全力以赴促发展,持续推进林草湿生态保护建设,为助力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