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五月、刺梨花开,聂德友驾着他的“悍马”—— 一辆开了5年的国产皮卡车刚从刺梨基地里回到合作社。无视裤脚上的泥,也来不及掸去身上的尘土,坐在餐桌旁匆匆吃过晚饭,又赶紧去处理基地里的一堆琐事。
提起聂德友,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还有一个“聂德狠”的雅号,这一称呼何来?源于他不当煤老板,反而携巨资回乡做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蠢事”——带着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的乡亲们种植刺梨。
大胆创业,经营煤矿致富
1981年,年仅18岁的聂德友成为盘江矿务局老屋基矿的矿工。在这里,他一干就是20个年头,从一名普通的井下工人一直干到采区副区长。
“想着只有小学五年级的文化水平,采区副区长对自己来说已经是顶峰了,要想发展空间更广阔,还得自己创业!”有了这个想法,聂德友东拼西凑四处筹钱,2000年以38万元的价格买下了黔西南州晴隆县的一个煤矿。“万事开头难,创业的艰辛外人无法想象。”他说,尽管有20年的从业经验,但是煤矿生产、经营、管理等各种繁杂事务都需要亲手打理,长期吃在矿上、住在矿上,曾创下了连续8个月不回家的纪录。
聂德友接手煤矿后,煤炭价格一路上扬,据他回忆,2000年的煤炭价格还是63元/吨,到了2004年,精煤已经涨到1300元/吨。“只用了五年的时间,我就赚了3个多亿。”谈起首次创业的成功,聂德友黝黑的脸上漾起难以掩饰的笑意。
虽然赚了钱,算是成功的企业家,但聂德友却选择急流勇退,卖掉手里的煤矿到菲律宾投资。然而,他的跨国生意并不顺利,大多数资金都在国外打了“水漂”。
重振旗鼓,返乡种植刺梨
历经大起大落后,聂德友开始回顾三十多年来的拼搏历程,自己几经周折算是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可家乡至今也没有多大改变、父老乡亲们仍然在贫困中苦苦挣扎。“一个人富没啥意思,钱再多也不管用,为家乡拔掉‘穷根’才有意义。”聂德友这样想。
2013年,他带着剩下的资金,回到家乡准备发展刺梨产业。“在国外投资期间,我发现刺梨在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需求量很大,并且具有极高的附加值,而我的老家这个地方也非常适宜种植刺梨。”聂德友说出选择发展刺梨产业的原因。
近年来,贾西村党委也曾尝试过发展杜仲、核桃、梨等产业,但都以失败收场,反而误了群众不少农活。听说聂德友要回乡发展刺梨产业,乡邻们都认为太不“靠谱”。“第一晚上开会时,乡亲们说种包谷、洋芋,即使再差,饿了还可以填饱肚子,种刺梨如果卖不出去就只会烂掉,大家都没有兴趣,甚至还有人认为我是脑壳进水了。”谈起这段经历,聂德友有些委屈。
后来接连做了几天的思想工作,聂德友承诺无偿提供刺梨苗并按每斤1.5元—2元的保底价收购刺梨果,大家才勉强同意种植刺梨。当年,聂德友就购买了80多万元的刺梨苗分发给贾西村四、九两组的群众,让大伙在近3000亩的耕地上种下了第一批刺梨苗。可是两个月后,乡亲们还是悄悄地拔掉了地里的刺梨苗,仍然种起了洋芋和包谷。
看到这样的结果,聂德友很不甘心。他把自己关在家中反复思考了好几天,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向政府求助,把乡邻们的土地以入股的方式发展刺梨种植,也许就能解决乡亲们不信任的问题。”在盘关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11000多亩的种植土地解决了,并租下空置的原贾西村小学教学楼当办公室、成立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迈出了发展刺梨产业实质性的第一步。
“三变”改革在全市推行后,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加入到改革行列当中,老百姓用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除了享受每亩400元/年的保底分红外,还可以享受10%的收益分红,充分调动了乡亲们的积极性,合作社迅速壮大。2016年,宏财公司入股合作社,彻底解决了合作社运转资金不足的问题,聂德友的刺梨产业也在这时驶入发展快车道。
诚实守信,家乡荒山变“金山”
“要亏就亏我聂德友,决不让乡亲们的利益受损。”聂德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发展之初,聂德友每年年初都要拿出440多万元现金,支付乡邻的土地费用。对于乡亲们的务工工资,他也从来不拖欠,“哪怕是借高得贷,我也会按月付清大家的工钱,毕竟他们都忙着用钱。”聂德友说。
从2015年到2017年,合作社支出的务工工资总额超过2000万元,平均每年接近700万元,而聂德友在刺梨基地的个人投入累计也已接近7000万元。
今年31岁的贾由康,家住贾西村九组,夫妻俩曾有长达10年的外出务工经历,吃够了他乡求生的种种苦头。得知家乡发展刺梨产业后,俩人于2015年返乡,三年多来一直在刺梨种植基地上班。他说:“以前在外面打工,经常担心工资不好要,现在好了,不仅不用愁按时拿到工钱的问题,还可以预支工钱呢,我是不想再出去打工了。”
长期在合作社务工的任广卫,家有22亩土地,入股合作社后每年光保底分红就可拿到8800元,再加上一家人都在园区内务工,一年的收入可达6万余元。他说:“开始哪几年,我们确实担心土地入股费用不能按时兑现,但是聂老板每年年初就把钱给我们了。现在,我们才不担心这个问题,他承诺过的东西从不就没有不兑现的。”
如今,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刺梨种植基地面积达到了31000多亩,覆盖了全镇7个村近3500户9000余人,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已经带动250多户近700人脱贫。
2018年4月,聂德友登上了诚实守信类中国好人榜。他的诚实守信,早就根植于乡亲们的心里,也正是他的诚信和实干,把家乡的一座座荒山打造成了一座座“绿色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