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 |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关注

贵州:一棵树的成长“大冒险”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贵州:一棵树的成长“大冒险”


新闻 背景

  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60%,这是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硬指标、硬任务。

  要完成这一任务,贵州就要在2017年至2020年,新增森林面积2100万亩,为此需要完成高标准造林2500万亩以上。2017年是厚植基础之年,也是完成任务最为关键的一年,必须完成造林1000万亩以上。

  9月22日,在贵州即将进入秋冬造林高峰期之际,省林业厅召开“大战100天,全面完成2017年1000万亩造林任务”誓师动员大会,全面打响了全省林业系统植树造林攻坚战。

  1000万亩,60%,这只是简单的数字,而要让数字变成现实的绿色,背后的付出,是难以想象的。





● 贵州树的独白:“树生”多艰难,长大成林不容易 

  我是一棵松树,当我和同伴们站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片森林。

  于是,我的脚底变成了大T台,不同种类的花朵竞相盛放。

  我的树冠变成了游乐场,小松鼠被捣蛋的猴子追得到处跑。

  我的树枝变成了宅基地,鸟儿在上面筑巢,我见证着一只只小鸟破壳而出……

  我喜欢这些小可爱,我只有倾尽全力地长高,才能让它们永远快乐。

  嗯,我想做一个帅气的暖男。

  但这,必须在“万死一生”后,再经历无比漫长的等待。

  我很幸运,在务林人的帮助下,我的成长顺利多了,但也有许许多多的艰难。

  那时候,我还是一颗松子,只有小指甲盖大,藏在松塔里休眠。

  松塔会经受日晒雨淋、会被松鼠吃掉、会被虫卵腐化侵蚀……

  只有最健康的松塔,才会被务林人选中,带回去育苗。

  还好,我被选中了。

  务林人敲打松塔,我们从松塔脱落,个头小的、有瑕疵的松子会被筛选剔除。

  还好,我留了下来。

  然后,我们被摊晒在阳光下,体内的成长细胞被激活,附在身上的病原菌也被杀死。有些松子熬不过日晒,被淘汰了。

  还好,我坚持住了。

  经过几个月的通风储藏,经过温水浸泡,我开出了裂纹,被栽进苗圃。

  这些苗圃事先都经过了务林人的精心准备:他们深翻泥土,让土壤变得松软;他们消毒施肥,让土壤富有营养。

  我住进去后,他们又为我浇水,为我遮阳……这是我一生中最为安稳的日子。

  等我长到16厘米以后,就要被移栽到山上去了。

  在我还在苗圃时,务林人就上山整地了,务林人要把那些芒草和灌木清理成一条带状,然后挖出深坑,把我们栽下,覆土、浇水、适当施肥。

  而接下来的生长,全看造化。

  恰逢天气干旱,会有苗死掉。遭遇病虫害,会有苗死掉。土壤里的芒草种子长起来抢了水分和养分,也会有苗死掉。

  还好,务林人每年会过来两三次进行抚育,也就是除草、松土、施肥,提高我们的存活率。

  我最害怕的是农人养的黑山羊和大黄牛,黑山羊看见什么都吃,它们的嘴巴就像剪刀一样锋利,我们根本无法抵挡,而大黄牛的蹄子随便一踩,我们也无法招架。

  我还害怕干燥的风吹来火星,山火燃起来,我们便无一幸免。

  还好,护林员每天翻山越岭地巡护,他们赶走牛羊、预防山火,让我们平安成长。

  松树属于速生树种,比其他树种要更耐寒耐旱耐贫瘠,但就是这样的我们,也得胆战心惊地生长5年左右,才能成林,长到2米多高,其他树种花的时间则更长。

  这是我的成长历险记,也是务林人的森林养护记,因为他们,我才长成了今天的挺拔模样,才长成了有能力蓄水保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森林生态。



● 老林业的实践:种活一棵树,造林技术“倾巢”出

   用铲子挖出深深的坑,把树苗放进去,覆上土,再拿水桶浇上水,这不就种好了一棵树?挺简单嘛。

  但这,只是植树的一个小小环节。植树,不是简单地挖坑填土,还有很多事情,是你不知道的——



   9月22日,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木桐村植树点,记者好不容易“抓”到了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总工办主任刘隆德。

  “这几年,贵州的森林面积快速增长,每年都以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这在全国来说,都是难得的,在贵州就更不容易了。”和森林打了30年交道的刘隆德告诉记者,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头多、土壤少、多雨却留不住水,要保证树木存活率,几乎用上了所有营造林技术。

   裸根苗浆根法——

   因为重量小,起苗易,包装、运输、储藏都比较方便,所以大多数苗圃提供的都是没有泥土附着的,根系裸露在外的裸根苗。

  但这类苗木容易干枯,于是务林人就要把黄泥巴和着水搅成一大桶泥浆,在种植之前,把裸根苗放进去蘸泥浆。泥浆保存了裸根的水分,苗木成活率大大提高。

  爆破挖坑蓄水法——

  喀斯特地区植树最难的便是缺少泥土以及留不住水分。

  于是,务林人便用雷管炸药在石头上炸出一个个石坑,在石坑里填上土种树。而炸药又可以将石头岩体震松,在地下形成许多石缝裂隙,下雨时,水就不会顺着光滑的石壁“溜走”,而是慢慢渗透进石缝裂隙中,苗木得到滋养就易于成活。

  此外,客土造林、鱼鳞坑整地造林、藤本植物修复造林等营造林技术,在贵州,也被广泛应用。

● 规划者的理念:大战一百天,造林绿化“数”当家

   如果造林只重视数量不关注质量,如果造林与经济发展实际不结合,如果造林后,反倒让老百姓守着绿水青山穷熬苦熬,那岂不是本末倒置?
  面对贵州17.6万平方公里的千山万水,面对贵州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和立地条件,面对贵州还未脱贫的300多万人口,造林,不只是种树那么简单——

  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黎平从不避讳贵州林业发展的痛点,她直接指出了过去贵州造林过程中的三个问题——
  造林质量不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成林率总体仍然偏低。
  规划设计和布局统筹思考不够,兼顾长远不足。没有从经营目的、营林技术和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缺少生态、生物多样性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眼光,缺乏现代林业发展思路。
  造林只求数量、不求质量,重造林轻管护。造林种苗资源储备少,长途调用苗木,造林树种单一,常规苗木多珍贵苗木少,林种结构调整缓慢。
  “找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问题,发现痛点就紧盯着整改落实。”黎平说。
  于是,2017“大战100天”植树造林攻坚战有了和以往不同的地方。
  挂图作战。
  “要实现造林精准,就必须像绣花一样,线对线、点对点。而绣花之前则须画好底稿、打好腹稿,按图穿针引线。挂图作战挂的这幅图,就如同绣花时画的底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林业信息技术室主任卢鹏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为此,利用大数据技术,省林业厅信息中心与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着手建设“贵州省国土绿化挂图作战调度指挥系统”。
  系统建成后,可以对全省可造林空间进行监测分析,将可造林区域落实到山头地块,“这样就解决了当前造林用地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问题。”
  可以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选择最为合适的树种,解决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成林率总体偏低的问题。
  可以结合“林业十大产业基地”“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等重点任务造林,解决造林地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
  还可以对各地造林进度和成效进行实时监控、数据销号和分析汇总,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统筹安排。
  协同推进。
  “此次大战,不仅要全面完成数量,更重要的是精准提升造林质量,统筹好城市与农村、生态与经济、造林与脱贫的关系。”省林业厅造林处处长饶自力说。
  造林绿化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
  因此,造林树种以珍贵树种、经济林、景观林等为主,造林区域规划布局与“十大林业产业基地”“林业十大产业集群”“现代林业产业科技园区”配套,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配套,与创建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寨等同步。
  造林绿化要与脱贫攻坚协同推进,造林计划任务优先安排在贫困区域。
  此外,劳动力的组织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并优先培训贫困人员上岗。
  造林绿化要与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配合全省“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林区交通、观光、防火等基础设施同步展开、同时推进,实现造林与管护同步建设。
  “还要让造林绿化与林场发展、质量提升、生态保护、生态文化传播等协同推进,造出‘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致富林’‘文化林’。”饶自力告诉记者,这些才是造林绿化的真正意义。


  “而且,贵州造林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大量的时间精力。”刘隆德以在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一亩马尾松为例,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造林大概有苗木采购、整地、挖坑、栽植、抚育、补植等环节。若一亩地栽种100棵马尾松,每棵50元,一亩地所需苗木费为5000元;一亩造林地,4人整地,3人挖坑,3人栽种,每人工资120元,需人工费1200元;后期除草、施肥等抚育措施,每年至少一次,每亩地需肥料费1800元,人工费480元;此外,贵州平均成林时间在6年以上,6年的抚育,则需要肥料费10800元,人工费2880元。

  “至少34个人,花2万元以上,等待近6年,才能形成一亩林地。”刘隆德说。

  这还是在土壤环境好的地方测算,刘隆德介绍,过去几年,经过绿色贵州行动计划,我省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剩余的可造林地,基本都是难啃的石漠化硬骨头,要完成2017年全年1000万亩的造林目标,贵州林业人要花更多心思、想更多办法、破解更多难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