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着力“收”,发挥苗圃支撑作用。以省级特色经济林木种质资源库为抓手,打造特色林木种质资源圃240亩;发挥全市5家省级林业保障性苗圃支撑作用,出圃山桐子苗木199万株,收储山桐子、檫木、珙桐等珍贵乡土树种种子5370斤,收集保存刺梨、花椒、核桃、山桐子等特色种质资源122份。
二是着力“研”,体现科技赋能成效。携手宁夏大学、黑龙江原子能研究院、六盘水师范学院等科研机构搭建科研合作平台。聚焦山桐子种质资源调查、优良家系筛选、辐射育种、多种育苗方式比较研究等领域攻坚,成效突出。成功培育山桐子辐射苗木2000余株,精准筛选出高产型和综合型优良单株2株,发表学术论文4篇,授权专利4个。
三是着力“教”,展示联动传技成果。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传播网络,建立向上邀请行业专家、向下集结组建团队的上下联动培训机制,内容涵盖刺梨、花椒、油茶、核桃等栽培管理技术,切实提高林农实操水平。开展刺梨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培训43次3936人,成功举办“凉都科普大讲堂”专题讲座1期,举办林业实用技术培训班6期300余人次以上。
四是着力法“宣”,筑牢种苗法治根基。以案释法、以例现法,以种子经销商、苗圃苗农及广大农村群众为受众,深入田间地头,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贵州省林木种苗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宣、有问、有答,切实保障宣讲成效。开展宣传活动15次,接受咨询10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