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六盘水市将刺梨产业作为践行“两山”理念、赋能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产业实现量质齐升。截至2025年7月底,全市刺梨产业产值突破2.88亿元,产品畅销全国20余省份并成功“出海”,培育9家加工企业(4家规上),“凉都刺梨”品牌声量显著放大。
1.织密“组织链”,攥指成拳强引擎。创新构建“专班领衔、部门协同、县乡落地”的立体作战体系。由分管副市长挂帅,整合林业、工信、农业等10家市直部门,组建刺梨产业及“凉都三宝”提质增效专班,打通条块壁垒。发挥政协“智库”作用,连续4年深度调研,年内召开6场专题协商会,吸纳42条“金点子”,有效破解提质增效、品牌整合等关键堵点,形成了“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社会参与”的活力生态。
2.构建“标准链”,精耕细作固根基。以标准化破解产业升级瓶颈,推动“标准提质”向“效益提升”转化。近三年新增市级地标12项、企标7项,主导参与团体标准24项,2025年推出《刺梨主要病虫害防治规范》等6项核心地标,覆盖“种、管、收、加”全环节;同步组建“专家+能手”技术服务团,创新“课堂+田间+手册”三维培训模式,累计授课77场、惠及5353名农技骨干,推动18万亩基地标准化升级。
3.延伸“价值链”,赋能三产促融合。以品牌为引擎,推动“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拓面”。构建“贵州刺梨”公共品牌+“初好”“刺力王”等子品牌矩阵;深化“产学研用”融合,联手中科院、贵大等8家顶尖机构,攻克脱涩保鲜等“卡脖子”技术,催生SOD口服液、气泡饮料等74类高附加值新品,成功培育全省首家刺梨保健品企业(初好);创新市场拓展,通过“展会推介+文旅融合+国际拓展”,“凉都刺梨”品牌溢价与市场占有率同步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