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六盘水市采取三大治理路径,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上实现从“石缝求生”到“绿富同兴”。全市石漠化面积从2005年的3123平方公里降至2024年的1391.2平方公里,降幅达55.5%。
一是先锋树种破局,生态产业双轮驱动。立足野生山桐子种质资源优势,将其确定为石漠化治理“先锋树种”,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雏形,实现“荒山披绿”与“产业造血”同步推进。“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种植山桐子11.9万亩。二是以工代赈惠民,生态红利反哺民生。创新推行“生态工程+就业扶贫”模式,累计吸纳1.23万余名脱贫户、低收入劳动力参与整地、育苗、管护等工作,发放劳务报酬4415.5万元,人均增收超3500元,实现“治理一片山、富裕一方人”。三是森林抚育增效,碳汇能力持续提升。在全省率先开展森林抚育间伐,通过补植山桐子营造混交林,增加森林碳汇量,提升生物多样性,让石漠化区域从“生态赤字”转为“碳汇盈余”,截至目前完成退化灌木林修复5.9万亩、抚育间伐3.8万亩,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提供技术示范。
如今的六盘水,石缝中长出的山桐子林已成为“绿色银行”,当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石漠化的“灰色版图”终将被改写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