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提森林面积,增“水库”容量。开展义务植树、低产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等绿化工程,拓展国土绿化空间,提升绿色总量。截至目前,完成营造林18万亩,完成石漠化治理120平方公里,不断增强森林水源涵养能力。
二是提森林质量,增“碳库”储量。依托项目将退化林、低产低效林改造为优质高效林,采取间伐套种方式调整树种结构,打造“乔木+灌木”混交林,提高单位面积碳储量。截至目前,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19万亩,完成退化林修复面积25.5万亩,年增碳汇量5万吨,单位面积碳储量提高20%。
二是强产业特色,增“粮库”体量。立足我市特色林菌、林茶、林果、林油,发展黑皮鸡枞、红托竹荪、油茶、刺梨、山桐子等林下食品产业。截至目前,发展林菌产业面积0.15万亩、油茶产业1.45万亩、刺梨产业117.49万亩、山桐子种植面积7.58万亩,建成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三是强产业融合,增“钱库”存量。构建“森林+林下食物+林下药材+林下康养”多产融合模式,激活舌尖经济,打造以药养林景观,形成特色林旅产业集群。截至目前,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145.63万亩,林业总产值突破398亿元,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有力充盈森林钱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