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省林业局的精心指导下,市林业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高质量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为目标,扩大绿色总量,提升绿色质量,保护绿色成果,释放绿色效益。
(一)绿色总量不断扩大,“植绿”理念深入人心。以做大绿色总量为目标,持续开展退耕还林、义务植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储备林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绿化工程项目,推动国土绿化不断取得成效。一是全力以赴完成退耕还林任务。省下达我市退耕还林任务36.01万亩,已全部落实到图斑,完成工程造林21.06万亩,占省下达我市退耕还林任务的58.48%。各市(特区、区)正在做好造林种苗准备和组织动员等前期工作,确保12月底前完成退耕还林任务。二是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春节节后上班第一天,我市与省同步组织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报道,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全市共设91个植树点,7300多人参加活动,种植青脆李、脆红李、元宝枫、枇杷等树苗27530余株,种植面积608亩。三是全面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自2018年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我市将绿色网络建设和各项指标体系建设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重点,扎实推进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新建、改造各类城市公园和休闲绿地,新建各类公园58个;六枝特区、水城区、盘州市已相继获省级森林城市认定;先后获批创建森林乡镇16个、森林村寨64个、森林人家572个。创建国家森林城市36项指标18项工程已基本完成,迎接评估工作已准备就绪。四是努力建设国家储备林项目。全市共谋划国家储备林项目7个,建设规模94.7152万亩,项目总投资69.8158亿元,其中:5个项目通过贷款银行审核授信,授信金额49.3亿元,2021年新增放款3.365亿元,累计放款30.365亿元,新增林地流转19.987万亩,累计流转28.4617万亩,林木收储3.617万亩,累计完成投资18.156亿元。五是积极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组织开展第四次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监测,目前已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3.1万亩,占任务数5万亩的62%。
(二)资源保护成效显著,“护绿”行动强劲有力。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大资源保护力度。一是扎实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行动。制定印发《六盘水市2021年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执法检查工作方案》,今年以来,共完成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疑似图斑核实538个,排查各类涉林案件250起。二是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完成6个国家级、7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扎实有序开展整合优化预案“回头看”工作,对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成果再排查再梳理,确保整合优化成果合法合规合理。三是积极探索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启动野生动植物调查,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申报野钟黑叶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爱鸟周”“科普日”等时间节点,全方位全覆盖开展野生动植物宣传保护工作,宣传范围覆盖全市92个乡镇(街道),群众知晓率达到95%以上,提高了公众保护意识。四是继续加大天然林保护修复力度。2021年向上争取天然林管护补助636.54万元,落实天然林和国有林管护面积140.1万亩,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进一步加强天然林保护与修复。五是积极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开展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松材线虫病普查、检疫性有害生物红火蚁的专项普查等植物检疫检查工作,做好绿色防控项目建设,2021年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未成灾。六是稳步推进林长制工作。制定印发了《六盘水市全面实行林长制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制度,设立双总林长,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今年以来,各林长深入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风景名胜区等责任区域开展巡林达30余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林长15名,区(县)级林长58名,乡级林长415名,村级林长1229名。
(三)林业产业不断壮大,“产绿”成果助力脱贫。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按照“适宜、适当、适度、适用”原则,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丰富林业发展业态,增加林业附加值,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截至目前,全市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为123.76万亩,为省下达任务104万亩的119%,为市下达任务120万亩的103.13%,实现产值22.34亿元,为省下达任务21亿元的106.38%,为市下达任务24亿元的93.08%,共带动农户13.28万户41.35万人参与发展,其中贫困户2.03万户5.93万人,户均增收1543元以上。按实施种类分:林下种植利用林地面积79.41万亩,以种植豆类、薯类等经济作物为主,乔木林下种植白及、黄精等中药材为辅。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积8.71万亩,以养鸡、养牛、养鹅等为主。林产品采集加工完成3.34万亩,以林下竹笋和林下野生菌采集等为主。森林景观利用面积32.3万亩,以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等为主。二是统筹推进刺梨产业“千斤园”建设。按照“做实工作、做精品质、做出高效”的要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稳定现有刺梨产业面积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刺梨产业提质增效,提高刺梨单产和品质;印发了《六盘水市刺梨产业高质量发展“千斤园”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六盘水市2021年刺梨产业高质量发展“千斤园”建设实施方案》和《市林业局服务指导刺梨产业“千斤园”建设工作方案》,通过“一补二修三抚育,强基防害抓提质”即“一次补植补造、二次修枝整形、三次管护抚育、施肥、病虫害防治五项管护措施”,推进刺梨产业“千斤园”建设。今年建成刺梨产业“千斤园”10万亩,刺梨收购量达4.13万吨,预计产量达6万吨。三是积极培育林木种苗。2021年完成育苗面积6230亩,预计生产合格苗木5190万株;指导完成六枝特区2020年度珍稀林木培育0.2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00%;建设刺梨种质资源收集、采穗圃150亩,建设核桃林业科技示范点5个、面积1000亩,在全省不同海拔高度布置“雪凝红”等核桃良种区域试验点6个。四是积极扶持生态惠民政策。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兑现退耕还林补助4928万元,受益农户5.22万户;兑现往年公益林补偿143.32万元、涉及农户5319户;续聘生态护林员10922名,发放工资2160.4万元;开展刺梨、枇杷、黄腊桃等经济林管护技术现场培训21次,培训人员达1200人次。
(四)风险防范措施有力,“享绿”成果人人得益。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论述,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林业领域重大风险,保持全市林业系统安全稳定。一是抓紧抓实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深入实施森林防灭火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积极推广使用“互联网+森林草原防火督查”系统,系统填报率达82.72%,排名全省第一名。开展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工作培训和禁种铲毒踏查工作,今年以来,共开展森林草原防火集中宣传4次,深入基层宣讲2次;开展林区安全生产隐患专项检查6次,发现一般隐患28条(含野外违规用火),已全部整改完成。截止目前,全市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二是全力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全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2次。全力做好单位门户网站、政务微信等涉及网络安全相关工作,对外发布信息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积极利用单位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各类媒体为林业生态建设“发声”,弘扬林业主旋律、传播林业好声音,守好林业主阵地,全年共发布各类信息1000余条,未出现违反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问题。三是扎实推进各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工作。制定《六盘水市林业局关于开展生态环保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方案》。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风景名胜区违建等问题,制定印发《六盘水市自然保护地执法监督工作方案》,开展自然保护地大排查,核实梳理省下发的疑似问题图斑和“绿盾”点位3269个,全年未发生新的违法违规问题。
(五)党建工作全面发展,“红色”教育入脑入心。以党史学习教育及“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为主线,丰富党建活动,提升服务水平。一是严格落实相关会议,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及“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动员会。今年以来,开展了2次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专题研讨、8次党史专题教育会议集中学习研讨、4次专题研讨、2次主题党日活动、2次宣讲等活动会议,并以建党100年为契机,持续开展红色教育,宣传党史知识。二是狠抓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召开全市林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开展集体廉政约谈5次、4次机关作风纪律监督检查工作、4次党章党规党纪学习、4次警示教育学习,做好市委巡察“回头看”整改问题跟踪报告、省委巡视“回头看”反馈涉林问题整改相关工作,组织观看红色电影,组织党员参加志愿者活动和“三会一课”等相关活动。三是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切实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着力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办实事,深入推进国土绿化,积极发展林业产业,解决生态护林员岗位、林技下乡等其他实事11项,不断提高了为民服务能力。
二、2022 年重点工作打算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五个坚持”为抓手,奋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国土绿化,提升绿色质量。持续开展退耕还林、义务植树、国家储备林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绿化工程项目,不断提升绿色质量。采取补植补造和抚育等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推进林业生态修复治理石漠化,开展第四次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监测,2022年力争完成石漠化林草植被恢复综合治理3万亩。
(二)坚持生态优先,保护森林资源。持续开展森林督查和“六个严禁”等执法专项行动;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管理保护监管工作;推进野生动植物调查和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及时落实野生动植物调查工作经费,积极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抓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开展林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强化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火灾风险普查工作;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力度,提高天然林生态功能。
(三)坚持提质增效,发展林业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刺梨产业“千斤园”建设等林业产业。积极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新增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10万亩,达130万亩;加快推进刺梨产业“千斤园”建设,开展刺梨产业资源大普查工作,继续推行刺梨基地反租倒包、挂牌管理模式,抓实刺梨鲜果收购、刺梨产业提质增效工作,2022年统筹推进刺梨产业“千斤园”建设任务8万亩;继续加大林木种苗建设,积极探索现代林业新模式,在林业生态建设上持续谋划思路,努力在林业现代化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坚持党建引领,巩固党史学习。加强推进理论武装常态化、组织建设规范化、党风廉政长效化,继续探索“党建+工作模式”,为推动全市林业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继续做好常态化党建工作,按时组织召开“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大会;牢牢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强化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回头看”,提升党性修养,筑牢思想防线。
三、过去五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过去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林业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推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累计完成林业投资237亿元,实现林业综合产值1000余亿元,为全市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先后被授予“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016-2018年度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在“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考评中,获得了全省第一的好成绩。
(一)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绿色生态基础更加坚实。围绕“两江”上游生态屏障打造,以做大绿色总量为目标,高标准、高质量实施造林绿化、义务植树、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家储备林建设等绿色工程,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一是狠抓造林绿化。过去五年,累计完成营造林320.68万亩,全市森林面积达922万亩,森林蓄积达18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底的53.94%提升至2020年的62%。二是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每年春节节后上班第一天,与省同步组织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过去五年,累计完成义务植树180万人次,植树3777万余株。三是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自2018年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名片的一项重要举措,狠抓绿道网络建设,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36项指标18项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成。四是抓好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自2019年启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以来,积极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全市共谋划国家储备林项目7个,建设规模94.7152万亩,项目总投资69.8158亿元,已获银行授信49.3亿元,放款金额30.365亿元,累计完成林地流转28.4617万亩,林木收储3.6657万亩,完成投资18.156亿元。
(二)林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绿色生态红利喷涌释放。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绿色产业行动、绿色生态行动、绿色旅游行动、绿色就业行动、绿色改革行动等“五项绿色行动”,政府要“绿”、群众得“利”的双赢局面更加生动。一是刺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自2014年推进刺梨产业规模化种植以来,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全市刺梨种植面积已达117.56万亩,建成刺梨加工企业6家,在种植规模和加工能力方面,我市在全国、全省均排第一。综合产值从2017年的2.9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7.88亿元,共带动农户20.98万户68.97万人参与,户均增收2093元,人均增收548元。二是林下经济多元发展。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森林景观等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林下经济。过去五年,全市发展林下经济规模每年均在100万亩以上,年均产值8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8.29万户59.93万人参与发展,其中贫困户2.81万户8.57万人。三是林木种苗产业稳步发展。过去五年,全市累计完成育苗面积8.35万亩,生产各类合格苗木超过7亿株。加强林木良种选育,我市通过省级认定的林木良种有3个;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初见成效,共有4项林业科技成果进入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成果库;建成本地核桃良种采穗圃600亩,可供核桃良种穗条120万条以上。四是林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加。大力培育品牌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林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林业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林业经营主体,增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和辐射带动效果。过去五年,全市新增省级林业龙头企业7个,总数达9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9个,总数达到469个。
(三)森林资源保护取得实效,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凸显。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巩固绿色成果的有力支撑。一是严格规范林业行政审批。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措施,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规范行政审批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过去五年,共受理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件431件,办结431件,审批林地2395.28公顷,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36570.22万元;办理采伐证1129起,共采伐林木176882.72万立方米,面积7701.78公顷;办理林业植物检疫行政许可1577件。二是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动。扎实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动,维护森林资源安全,确保林区和谐稳定。过去五年,共完成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疑似图斑核实11684个,查处各类涉林案件1982起。三是扎实开展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严格管控野外用火。过去五年,共投入资金1372万元,建成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建设项目,建有通讯指挥系统1套,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1套,建成60套太阳能森林防火语音提示系统、15套生态环境及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和六盘水市森林防火一张图(作战指挥图);过去五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四是积极推进森林病虫害防治。过去五年,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均为零、测报准确率均大于90%、无公害防治率均大于90%、产地检疫率均为100%,“四率”指标均控制在省控制指标范围内。五是做实森林保险工作。过去五年,全市每年投入资金1900余万元,开展森林保险承保696.33万亩,其中公益林承保414.76万亩,承保率达100%;商品林承保255.07万亩,承保率达100%。六是扎实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完成6个国家级、7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核实梳理省下发的疑似问题图斑和“绿盾”点位3269个,正按相关规定将问题线索移交有关部门查处和整改。七是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生态日”“生物多样性日”“湿地日”“爱鸟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完成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工作,正筹备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
(四)林业生态扶贫保障有力,绿色生态补偿助力脱贫。把“大生态”和“大扶贫”紧密融合,大力实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生态治理脱贫一批”、“生态产业脱贫一批”“生态就业脱贫一批”等“生态扶贫四个一批”行动计划,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林业力量。一是生态建设助脱贫。过去五年,全市共实施退耕还林89.54万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8.0984亿元,涉及贫困农户5.83万户19.18万人,户均增收921元;兑现公益林补偿资金29686.69万元,涉及农户32.87万户111.88万人,其中贫困户4.32万户14.72万人,户均年增收180.62元;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10922名,人均年工资1万元,带动10922户27300人脱贫。二是科技推广助脱贫。强化林业生态技能培训带动脱贫,分产业、分层次、分岗位开展培训,邀请各类专家到我市产业基地传经送宝、现场教学,重点培训目前急需的产业管理等技术。过去五年,全市共举办林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2期,受训16300余人,发放各类经果林种植管护技术资料2万余份;引进林业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30余名。三是党建引领助脱贫。坚持以党的建设全面引领脱贫攻坚重点任务落实,加强对精准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和精准设计。过去五年,下派驻村干部4名助力水城区猴场乡、龙场乡娱乐村、戈波村、雨湾河村走出贫困行列,协调争取各方资金累计近100万元,用于实施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申请林业项目资金700余万元,在猴场乡和龙场乡种植刺梨、红香椿、黄蜡桃、西梅李、脆红李,修建森林防火通道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未来五年重点工作打算
未来五年,全市林业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聚焦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稳步扩大绿色总量,提升绿色质量,释放绿色效益,建设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比较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一)稳步提升绿色质量。未来五年,全市力争完成营造林25万亩以上,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生态修复15万亩以上,义务植树2000万株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以上,林地保有量保持800万亩以上,森林蓄积量在1850万立方米基础上稳步增加;继续推进森林乡镇、森林村寨、森林人家创建工作,不断提升绿色质量。
(二)严格保护林业生态。继续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湿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严格执行森林草原防火“党政同责”和森林草原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快推进《贵州省六盘水市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建设,抓实林业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有序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管理机制;开展全市野生动植物调查,推行数据化和信息化管理;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逐步建立完善监测体系,实现森林病虫监测智能化。
(三)培育壮大林业产业。大力发展具有我市特色的林粮、林菌、林禽、林蜂、林菜、林药等林下经济产业,2025年,发展林下经济稳定达到150万亩以上。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狠抓刺梨、核桃、元宝枫、软籽石榴等产业发展,到2025年,全市建成35万亩刺梨产业“千斤园”,刺梨鲜果产量达20万吨以上、加工18万吨以上,刺梨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基本形成,刺梨产业总产值达40亿元以上。加快林木种苗信息化建设和林木品种审(认)定的申报、选育工作,把林木种苗产业打造成生态扶贫重要抓手,未来五年,累计完成育苗面积3万亩,生产合格苗木1.8亿株以上。
(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林业扶贫优势,全力兑现退耕还林补助、公益林补偿等政策性涉林资金,积极开发天保护林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精品水果种植、林下经济、林产品加工等劳务用工多、辐射带动强、技术易掌握、成本投入低的林业扶贫产业,夯实助农增收基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未来五年,督促协调各市区,力争将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和公益林补偿资金兑现到位;每年聘用生态护林员10000名以上,兑现管护工资1亿元以上。
(五)全面推进深化林业改革发展。紧紧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极探索适应我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持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进集体林权“三权分置”改革,做好全市林木承包经营指导及纠纷调处工作;以“十四五”林业产业发展为指导,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积极推进森林政策性保险、林地经营权流转等林改配套改革工作,探索搭建集森林资源管理、开发、运营于一体的流转服务平台;深入推进林长制工作,以“林长制”助推“林长治”;探索建立森林碳汇交易和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环境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互补。
(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总要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理论学习和思想建设,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同时加强党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牢牢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掌握主动权。坚持党建引领服务中心大局,把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和党建目标绩效考核;全面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严明党的纪律,驰而不息纠正“四风”。